南都訊 記者任磊斌 中山四路南越王宮博物館外17棟騎樓重新裝修後,昨日,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湯國華來到現場,評點“四合一”的騎樓時覺得有點遺憾。連日來在廣州進行文化交流的香港學者則提出了“社工參與活化”的建議。
  昨日,湯國華在雨中再次來到中山路騎樓考察了近一個小時。看到打開施工安全網後的騎樓,湯國華有點失望。湯國華認為,目前的這17棟騎樓,“統一了山花(正立面最高處),統一了窗戶樣式,統一了立面顏色,統一了外牆材質”。這些“統一”完全違背了廣州騎樓的特點,犯了騎樓穿衣戴帽時簡單化的錯誤,“每棟騎樓其實都不一樣的,為何建築方不找原來的歷史圖片來做比對呢?”
  湯國華認為,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中山四路騎樓只活化了騎樓底給行人遮陽避雨的功能,二層以上封閉起來,既不通風,也不採光,漏雨也不知道,是一個死空間,不久將會發黴、生白蟻。
  湯國華建議,既然花大本錢把結構加固,就要把它用起來。現在被斬尾的騎樓離開人行道還留有2米左右的空間,完全可以作為上二層騎樓的樓梯間。二層及二層以上騎樓是同一業主,完全可以打通各間為大空間,作為公共用途。
  還有騎樓底從人行道穿過2米深的斬尾騎樓進入南越王博物館,本來可以上一級臺階即可,但現在要上4級再下3級,老人和殘疾人都不方便。還有被保留的騎樓與博物館之間的露天空間可加一個光棚遮雨,方便公眾駐留。
  香港文化學者李照興上周一直獃在廣州,他在北京路某書店進行了一場講演之後也步進了百米外中山四路的這段騎樓。在他看來,“除了‘不拆’以外,活化更重要。”這位學者說:“我覺得中山四的這段騎樓現在只做擺設的話,割裂了騎樓原來的社區功能,其實它還是可以用起來的。但如何用就需要有N GO的介入了!”
  曾經在2011年舉辦過該段騎樓“個展”,以藝術手法介入舊建築的“聲·鳴工作組”發起人之一的阿火說:“我們當時就實地測量過,1245平方米占地面積上,現存二三樓起碼還有近800平方米的面積是可以被利用起來的。我們仍然希望該段半死騎樓能活過來。”  (原標題:中山四路騎樓不能半死半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y39iyj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